文|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 李福昌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底到8月初,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遭遇长时间强降雨天气,降雨引发洪水对低洼地区的房屋、道路、农田等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大量财产损失,且已有多位人员伤亡。同时,猛烈的洪水也对灾区蜂窝网络设施造成较强破坏,导致区域性网络瘫痪,严重阻碍灾区信息获取与救援部署。
快速恢复通信、且长续航的应急通信方案,是保障灾后黄金72小时生命救援的必要条件。目前,应急通信方案主要有应急通信车、系留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卫星应急通信等方案。其中,卫星通信具有多方面独特优势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一是卫星通信部署快速,地形、气候等环境适应性强;二是卫星通信向大带宽演进,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符合未来应急通信业务发展需求;三是卫星通信可与蜂窝手机紧密融合,利于建设广域、综合应急通信系统;四是卫星通信可助力传统应急方案,提升部署效率。
当前卫星通信已在应急通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应急通信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方案是利用卫星通信链路建立灾区内外的数据承载,实现服务灾区用户的应急基站与远端核心网间的传输中继。此外,海事卫星等手持卫星终端现阶段也在应急通信领域发挥作用。该模式支持用户与卫星直连通信,具有便于携带、通信恢复快等优势,但现有手持式卫星终端为专用设备,应用场景有限且设备价格和使用成本高。
未来,卫星通信将向泛在宽带回传和星地融合的一体化方向演进。一方面,随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传统窄带通信卫星向高通量卫星逐步升级,除可实现传统话音与短报文业务外,还可承载高清照片、视频,以及环境感知等宽带业务传输,推动应急通信由简单的窄带业务向多样化宽带应用演进,为灾区救援获取全面、丰富、准确信息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随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技术逐步融合演进,面向公众用户提供包括应急通信在内的天地一体通信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目前主要有三种路线:一是多模终端路线,通过在蜂窝终端增加卫星通信芯片及配套射频,实现与在轨卫星直连通信,但通信能力较弱,仅支持窄带数据业务;二是采用3GPPNTN协议路线,该路线通过增强5G技术,使之具备兼容卫星通信能力,现已发布首个NTN协议,但商用部署尚需时日;三是面向存量商用LTE/5G终端提供卫星通信路线,通过增强卫星与基站设备能力,以实现支持普通手机直连卫星通信能力,该方案技术难度大,目前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相关领域技术与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多个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加快卫星技术发展。笔者认为,加速发展卫星通信产业有三方面关键问题需要聚力突破:一是加快推进火箭发射与卫星制造技术革新,进一步降低星座建设成本,解决商用部署成本痛点;二是推动卫星与蜂窝产业融合,互为补充,唱响行业协同大合唱;三是深耕传统卫星领域,探索新应用,提升市场空间。
可以预见,随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及与地面蜂窝逐步融合形成天地一体网络,不仅可助力应急通信能力提升,更可推动地面网络升维,惠及千行百业。
专家介绍
李福昌
工学博士,现任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集团科技委无线接入专业组副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IMT-2030工作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等。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及固网移动融合等专业的标准制定、测试验证、课题研究等工作,曾先后主持、参加了科技部、工信部和中国联通3G、4G、5G、6G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和应用方向百余项研究课题。
编辑、校对:博文
指导:新文